2025年9月14日上午,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毅教授应学院邀请,作了题为《积石山6.2级地震村镇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的学术报告。学院教师和部分本科生、研究生约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潘毅教授以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实地调查分析为研究基础,围绕村镇建筑抗震能力展开深入阐述。分别从地震概况及历史同类地震对比、灾区典型民居特征、直接震害与分析、次生灾害与分析、震害统计与规律总结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首先,对震中位置、震级参数、震源深度以及地震所造成的整体破坏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揭示出该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破坏规律。随后,重点讨论了处于黄土沉积地层建筑的破坏机制、村镇建筑设防水平不足以及场地效应等关键致灾因素,深入剖析了主体与非主体结构特点导致的典型震害现象及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影响及其规律。最后,通过对震害案例的统计与规律总结,系统梳理了地震致灾的主要成因,揭示了村镇建筑在结构形式、施工质量、设防水平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为提高村镇建筑抗震能力、强化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此次报告内容丰富,拓宽了师生的专业视野,为后续科研与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我院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相关领域的科研探索与实践应用,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防灾减灾研究。
报告人简介:
潘毅,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毕业于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结构工程的抗震与加固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减灾委专家委核心成员、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住建厅抗震防灾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建设科技协会副会长。参加了汶川地震(2008)、芦山地震(2013)、尼泊尔地震(2015)、长宁地震(2019)、泸县地震(2021)、芦山地震(2022)、马尔康地震(2022)、泸定地震(2022)、积石山地震(2023)、定日地震(2025)等多次国内外强震的抗震救灾和科学调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和软件著作权5项,参编抗震技术标准10余部。2019年入选全国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2020年获住建部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获中铁建科学技术一等奖,2022年和2023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2024年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
(撰稿:康卿瑜,审核:吕向明,编辑:朱丹丹)